常德武陵区:推进“五零”服务模式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着力推进事项服务“零跑动”、审批服务“零证明”、政府服务“零收费”、企业服务“零延误”、服务效果“零差评”为主的“五零”服务模式,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开好“政务微店”,推进事项服务“零跑动”
通过套餐办理、服务下沉、综合受理、云端审批四大举措,按照“一次办、就近办、一网办”的目标,倾力打造“小、近、信、简、通”的基层“政务微店”,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变“群众跑”为“数据跑”。一是“小套餐”一次办。按照“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次就好”的基层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标准,创新推出“政务服务贴心套餐”,用小事项、小套餐服务大民生。目前,武陵区已推出“套餐”20余个,以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运行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市场监管局突出事中、事后监管,将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事项由各市场监管所归口乡街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受理。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小餐饮经营许可证》《农药经营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等经营类许可证全部推行承诺制发证改革,对小超市,小宾馆,小餐饮等提供城市服务类的业态全部推行“一次告知、一次提交、一次领证”的发证新模式,实现“领照即开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武陵区今年在复工复产政策的刺激下新增加市场主体1万家。二是家门口“就近办”。按照“便民利民、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区、乡街、村(社区)三级便民中心全覆盖,将涉及民生的就业、社保、医疗等4大类共33项重点民生领域政务服务事项下放至全区14个乡街、128个村(社区)受理,并在4个小区开展“无人值守”政务服务项目试点,实现“家门口办事”。三是“简环节”马上办。自主开发政务服务综合受理系统,在全市率先实行“一窗受理、后台审批、统一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完成湖南省第一批100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目录清单编制,总体办件时限缩减50%以上,办件环节缩减70%以上,办事效率提升80%以上。四是“一网通”线上办。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在线办理300多个事项。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对407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涉及的快递送达件,全部由政府免费送达,事项办理“零跑腿”。开通电子税务局,全程线上办理缴税业务。截至6月底,累计办理网上涉税业务10余笔。网上发票缴销4.8万户,网上发票缴销率达99.6%。
探索“容缺办理”,推进审批服务“零证明”
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探索“容缺办理”,减少“奇葩”证明、重复证明,让企业群众少开证明甚至不开证明。一是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取消村(社区)等基层单位证明事项76项,涉企证照实现“多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全面梳理各类证明事项和证明材料,编制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清单。通过一次性告知,引导企业群众备齐资料,避免“往返跑”“多头跑”。二是开辟在线证明渠道。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已经开通“在线开具证明”服务专栏,将公安、教育、人社、税务等单位12类高频证明作为首批试点,将出生信息、死亡信息、户籍信息、房产信息、车辆信息、社保信息等高频数据统一归集,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群众只需登录常德市政务公众号,就能在线申请、在线开具电子证明,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三是推行“容缺办理”机制。探索承诺制“信用容缺”办理,率先在全省推出承诺制发证,武陵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制已于去年5月落地实施,窗口在收到申请人签章的承诺书以及规定的材料后,对信用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如申报材料不齐或存在缺陷时,可填写《许可告知承诺书》,对承诺符合审批条件的,办事窗口当场发放许可证,跳过了经过现场审查合格才发证这一中间环节。申办材料由原来需提交的10项资料缩减为现在的5项材料,办结时限从原来的法定20个工作日(承诺10个工作日)变成现在的即到即办即发。承诺制发证通过信用担保形式,提高了70%以上的办事效率,既可杜绝市场主体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付出机会成本,体现了市场主体、审批部门是平等主体关系,又让群众享受到信用社会建设的红利。四是强化失信惩戒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提供虚假资料、虚假证明的企业和个人列入失信名单,对失信行为人予以失信联合惩戒,打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形成守信有激励、失信必惩戒良好氛围。
释放政策红利,推进政府服务“零收费”
进一步精简政府收费事项,建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做到“目录之外无收费”,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一是企业开办“零收费”。为新设企业免费发放“1+1+3”企业开办“套餐”,即1张营业执照、1份惠企政策、3枚公章,所需费用全部由区政府买单。全年预计为企业免费发放公章3000套,为企业节省费用约200多万元。二是园区服务“零收费”。区工业园通过直接减免、取消收费项目或政府出资为企业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园区内项目建设阶段不再缴纳应由园区和区本级政府部门征收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实现项目建设阶段“零收费”。对确需缴纳的有关费用和中介服务费,由园区代缴和审批部门购买,园区企业不再缴纳和承担。近年来,为园区企业节省费用约1000余万元,企业获得感持续增强。三是公共服务“零收费”。先后取消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服务费、存量房转移(变更)登记土地交易服务费等8项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前正在研究依法依规逐步取消收费事项,实现涉企“零收费”。
组建“慧企管家”,推进企业服务“零延误”
成立武陵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慧企管家”,主动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一是“集成服务”。通过“慧企管家”平台,将企业全生命周期需要涉及的企业开办落地与注销、水、电、气、纳税、信贷、法律援助、政策帮扶、财务代理、中介咨询等80多个服务事项统一纳入平台,实行“线上受理、线下办理、集成服务”。政策帮扶服务方面,认真梳理上级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编印《中央、省、市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选编》,出台《武陵区现代服务扶持暂行办法》、《武陵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扶持暂行办法》等文件,主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2019年以来,依法减免各项税费逾7.2亿元,发放产业扶持奖励资金2000万元,缓缴各类费用金额1.2亿元,减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费用共计7000余万元。帮助300多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68.18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10万元。开放合作服务方面,成立上海·武陵飞地孵化器,搭建了“逆向孵化”和“逆向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博士专家库已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涛等9名专家,已有上海、北京等地的5家科技型企业和团队,以及1个博士工作站首批入驻。永春堂生物科技与吉林农业大学、创游网络科技与南华大学、翰维科技与长沙理工大学等1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武陵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与北京中关村、广州天河软件园、深圳三一科技产业园达成友好合作关系。人才招引服务方面,率先出台《武陵区非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奖励办法》,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给予购房补贴20万元和2000元/月的生活补贴,对高端型技能人才给予购房补贴10万元和2000元/月的生活补贴。同时,帮助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本人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去年以来,成功引进“高精尖特”人才12人,其中博士学历9人,累计发放人才奖补资金700万元。二是全程代办。依托“慧企管家”开展“创业服务一条龙”活动,为企业提供开工手续代理、财税代理、人才代理、管理咨询等全程代办服务,确保时间最短、环节最少、服务最优。推行部门企业“零见面”、代办员上门服务,组织代办员到企业“一对一”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做好流程指引、材料递交、许可申请、整改调整、竣工验收等环节和事项。今年以来,先后为24个重点项目代办开工手续120余项,其中10个项目已完成开工手续,为企业代办财税代理、合同管理、中介服务600余笔,节约成本300多万元。三是限时办结。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实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工作效率。目前,全区30余个事项可当场办结,其余涉及区级审批的事项时限压缩50%以上,平均时限压缩7天以上。
建立评价机制,推进服务效果“零差评”
以“好差评”评价体系线上线下同步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一事一评价”试点工作。一是建立测评机制。出台《武陵区优化营商环境“好差评”评价办法(试行)》,每季度邀请企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对区直部门开展一次测评,并量化打分。二是丰富测评渠道。推动“好差评”线上全覆盖,通过在武陵政务服务网“监督评议”功能模块,事项办结后作出评价。同时,在大厅办事窗口设置评价器,办事群众在当前事项办理完毕后,可对办件情况进行评价。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吐槽找碴”窗口,制定工作台账,接受办事群众和企业的投诉,提供跟踪反馈服务。三是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武陵,从我做起活动”,推进公务文明、商务文明等八大文明,打造“言行文明、内外优秀”的干部队伍。全区干部一律说普通话,一律文明礼貌用语,大型会议、公务活动、窗口单位坚持着正装、配戴党员徽章,热情礼貌、和气耐心、规范有序成为行为自觉。“远学雷锋、近学田工”志愿服务成为时尚,全区实名注册志愿者1.2万多人,累计志愿服务项目1400多个,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将“好差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作为工作人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开展机关作风、考勤、窗口服务质量常态化检查督导,对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造成群众投诉的人员严肃问责,坚决防止“庸懒散拖”“索拿卡要”等现象。截至目前,区本级政务服务办件收到评价共3.8万条,评价率90.5%,满意率100%。
(撰稿:徐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